兴安,兴安。
巍巍大兴安 见证亿万年沧桑巨变 茫茫大草原 上演千百回历史传奇 美丽兴安盟 人与自然碰出丰富多彩的创意灵感 阔步新时代 祖国北疆展开绿富同兴的大美画卷 在“纤尘未染”的阿尔山,残疾人李淑英,首创了极具大兴安岭林区特色的桦树皮画,并和她的侄女李艳红,共同培训当地的贫困户,带领人们“裁剪黏贴”出了幸福的小康生活。 仁慈的长生天赐给人们丰厚的自然资源,兴安盟人依托绿水青山,不断突破传统种养业的边界。种植和养殖千百年来的界限开始模糊。 在有着“塞外江南”美誉的边陲小镇“哈拉黑”,草原盛业有机大米带头人张忠伟,成功实现稻田综合养殖,“一地双收,一水两用”,带领合作农户们走向了富裕之路。 在科尔沁多元文化的影响下,绿色、生态、跨界、融合,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。 哈日道卜嘎查的白金泉,带领村民通过私人定制水稻田,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同步化,解决了销售难题。而每年仲夏时节在在稻田里举办的音乐会,则把人文、艺术、旅游、音乐等元素融入了农业。一条创意农业和时尚旅游农业之路呼之欲出。 流淌着蒙元先人开疆拓土血液的人们,在“过好日子”的朴素愿望和时代大潮的裹挟下,将豪情与创造力注入了脚下的这块土地。 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申国富,只要说起当地自主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“一馆两堂三区五园六坊”,就滔滔不绝。如今,村民们依靠乡村旅游,头上的贫困户帽子,一顶顶飞走了。 在兴安盟,乡村旅游的花儿次第开放,特色小镇旅游也随波而来。 而众多蒙元文化遗迹,是兴安盟旅游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,这些遗迹无疑也承载着人们对雄视天下岁月的苍茫记忆,对铁血与柔情交织情感的深切缅怀。 数百年历史的那达慕,更是草原文化、经济和社会的盛大交汇。 人们为那达慕而来,也为蒙医、图什业图亲王府刺绣、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、草原奶制品、“王小二大饼”,以及与时俱进的突泉现当代漫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而来。旅游和经济在这里进行了完美的联姻。 旅游历史文化在游人的心里产生震荡,诞生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乌兰牧骑,则把安慰带给在致富路上劳作奔忙的人们和他们的父母亲人。 科右中旗乌兰牧骑队长韩宝力格,将半辈子的心血注入到了乌兰牧骑的发展中。他和新一代乌兰牧骑人,不忘初心,奔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。
主办单位:兴安盟五岔沟林业局 联系电话:0482-7979099 |